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四川廣安召開
發布時間:2017-11-27
? ? 11月2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辦,鄧小平城鄉發展學院、四川省廣安市教育局承辦的“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四川省廣安市召開。近9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及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代表,圍繞“為了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聚焦‘學校綜合評價創新’”的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
?
教育質量評價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是中小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節點。如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科學多元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當前中小學面臨的重要任務。
?
國務院參事,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李烈
?
在開幕式上,國務院參事,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烈表示,在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就學生發展問題就存在著兩種突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一方面是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綜合素質之間存在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發展。
?
小學教育中,如何通過教育評價為每個學生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李烈認為,一是評價要突出發展性;二是評價要體現過程性;三是評價要注重激勵性;四是評價要尊重差異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還有很多不到位或做得不夠完善的地方。在未來,評價要做到這幾點,第一,始終把促進每一個學生平衡與充分發展放在首位;第二,要關注學生在真實學習情境中的投入狀況;第三,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出自由的空間。而要做到這三點,首要的是要簡化對教師的評價,教師是一種極具個性與創造性的專業工作,充滿個性的特色與差異。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用簡單的指標來衡量。因此,在對學生評價的同時必須在評價上解放教師,讓教師伴隨著學生的成長也獲得自我實現的幸福。
?
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培訓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 毛亞慶
?
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培訓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毛亞慶在講話中表示,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經從新常態到了新時代。教育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要出好人才,我們教育的發展方式也需要有所轉變,要轉變以前“升學率的提高、學生分數的獲得就等同于學生的全面進步”這樣一種評判理念。
?
我們需要思考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僅僅要看數量的增長,還需要重視質量的提升。新時代下,需要我們培養的人才是創新型的人才。所以,無論是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還是北京師范大學,都應該擔當起這樣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是歷史的聚眾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此次會議的選題非常有意義。我們現在不缺理念、不缺實踐,但是為什么還有很多地方沒做到位?我想,更多的在于評價。只有過程到位了,結果才能實現。所以,聚焦“學校綜合評價創新”這個議題也非常有意義。
?
國家督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褚宏啟
?
國家督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褚宏啟在以《學生核心素養及其評價》為主題的主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概念及框架,以及核心素養的評價及其在學校的落地。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深化課程改革中,到底哪些“關鍵”素質對于學生的一生發展最重要、對于促進社會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最為重要?面對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紀,為應對復雜、多變、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青少年應該具備哪幾個“關鍵少數看家本領”?
?
褚宏啟教授明確提出,核心素養是21世紀的關鍵素養,應該是面向人人的“國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不是“基礎素養”,而應該是重要且高級的共同素養。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學生核心素養應該包括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公民素養、合作與交流能力、自我發展素養、信息素養六大素養。這六大素養最后可以聚焦為兩大超級素養,即“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其中創新能力是智慧(智商)的集中體現,意味著“聰明的腦”;合作能力是情商的集中體現,意味著“溫暖的心”。
?
那么,如何通過評價來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褚宏啟教授指出,評價重點需要由分科知識的評價轉向基于核心素養領域的評價,評價方法技術則要力求做到多元化。
?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 ?劉堅
?
“評價就是尋找證據驅動教育變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敝袊A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在以《尋找證據——評價驅動教育改革的關鍵》為主題的主旨報告中提出,在推進教育變革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證據的力量,可能讓我們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
他指出,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數據挖掘作為繼實驗、推理、計算之后,科學研究范式的變革,正在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基于證據,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的基本趨勢。因此,如何基于評價,或者說基于大數據進行診斷改進,從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正在成為教育研究與實踐領域的重大課題。2003年,教育部成立“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2013年建立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3月,北師大發布區域教育質量健康指數(2013),這意味著,我國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正在深入推進。
?
在報告中,劉堅以“父母與孩子學歷期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不同的學習策略可能帶來什么影響”“創新素養與教師教學方式”“信息素養與網絡成癮”等案例,詳細展示了一組有助于促進學生成長的評價實踐,由此進一步闡述,評價手段和技術革新很重要,評價背后的教育追求更重要,其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學校教育健康發展、助力學生快樂成長。
?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重慶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 ?龔春燕
?
如何在理念、方法、技術上對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進行改革?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重慶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龔春燕在以《學生質量評價模型與方法》為主題的主旨報告中,介紹了重慶市的探索與經驗。重慶市自2009年首次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以來,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大數據采集、模型處理、結果使用的技術和方法,促進了學校管理的改進與區域教育的科學發展。據龔春燕院長介紹,為提高監測效率與科學化水平,重慶市建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庫,將日常評價與大規模監測相結合,自主研發了信息化監測評價平臺,同時還研發了用于監測評價的軟件平臺,構建常用質量評估模型,實現了分析及報告生成自動化,包括義務教育均衡系數測算模型、學校辦學規模測算模型、質量監測量尺分數合成模型等。
?
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與創新,鼓勵各地和學校結合實際,在總結梳理學校綜合評價創新方面的實踐經驗的同時,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探索適宜的評價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評價模式,此次會議還圍繞“學校綜合評價”的主題,特別開設“學校綜合質量評價創新”“教師發展評價創新”“學生發展評價創新”“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評價創新”四個分論壇展開深度研討。
?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重慶市巴蜀小學、浙江省杭州市學軍小學、河南省實驗小學、深圳市前海港灣小學、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新建路小學教育集團、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第十一小學、浙江省溫州市蒲鞋市小學等學校圍繞不同的分論題,分享了各自在學校綜合評價創新方面的探索與思考,以期為更多學校提供經驗和借鑒,從而為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創設更適合的成長條件和環境。
?